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辖区导航 > 孙家坝镇

孙家坝镇

关键词:孙家坝镇概况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孙家坝镇政府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gzs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34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孙家坝镇概

  一、地理位置:孙家坝镇位于思南县城东南,镇人民政府驻孙家坝街上,距县城12公里。境内地处东径10815‘——10821。、北纬2751‘——2757’,属溶浆侵蚀中山沟谷地区,总面积62.45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902.4公顷。东与印江县新寨乡共界,南与邵家桥镇相邻,西临乌江并与思塘镇接壤,北与凉水井镇以绵延高不可攀的断层岩相隔。东面和北面是两座大山,境内海拔高度落差大,最高峰“老岩顶”海拔1253米,乌江边的河底下组海拔358米。

  二、历史沿革

  民国3年前,孙家坝隶属印江县,民国3 年改府置县,孙家坝隶属思南县,民国4年思南县划为中、西、南、北和东南。西南6个区,孙家坝属中区,民国208月,思南县划为9个区,孙家坝属8区,民国21年,思南县划为9个区,80个乡、18个镇,孙家坝属8区兴隆镇,民国28年,全省整编保甲,思南设5个区,43个联保,孙家坝属1区兴隆镇联保,民国31年,实行新县制,护区废联保,建乡(镇),在孙家坝建隆宾乡,辖13个保,隶属于全县保留的一个区“志兴区”(区署驻合朋溪)督导15个乡(镇)之一。民国325月,志兴区辖地缩减为9个乡(镇),隆宾乡被乡离出来属县直管。民国36年隆宾乡编为14个保,126甲,19491117日,思南解放,全国划为6个军事督导区、隆宾乡隶属第6军事督导区,195021日,思南县人民政府成立,废除保甲,设行政村,孙家坝隶属1区隆宾乡。195010月全县划为10个区,隆宾、崇圣两个乡成立第8区,区公所驻息乐溪,1955年春8区区公所迁驻孙家坝,12月更名为孙家坝区。19565月,调整区划后,辖孙家坝、赵家坝、石门坎、太平关、塘坎、息乐溪、凉水井、冉家坳、胡家庄、庙坝、磨石溪、毛坝、大梁13个乡,乡设党支部。195810月,成立区社合一、乌江、长征、万新、高潮、火箭、国庆、八一人民公社,11月,各公社建立党的基层委员会,12月成立区社合一的孙家坝人民公社,辖孙家坝、赵家坝、石门坎、塘坎、息乐溪、凉水井、庙坝、磨石溪、大梁9个管理区。196111月,撤销区社合一建置,恢复区公所,孙家坝区辖孙家坝、庙坝、赵家坝、凉水井、胡家庄5个公社。19633月区划,孙家坝区辖孙家坝、赵家坝、庙坝、石门坎、息乐溪、凉水井、磨石溪7个公社。1984年春全县公社改乡工作结束,撤江崖区,建凉水井区,孙家坝区辖孙家坝庙坝、石门坎、赵家坝、毛坝、沿江、雷坪7个乡,同年庙坝乡更名为笔架山乡。199210月,全县护区并乡建镇,将孙家坝区划为孙家坝、邵家桥两个镇,孙家坝镇辖双山、葛腊寨、茅坡头、街上、黄林、扎溪、罗家坝、王家坝、刘家寨、龙王山、迎春、庙坝、龙泉、大兴、张家山、双红、半坡、石门坎、牌坊、大山、高峰21个行政村和孙家坝居委会,202个村民组,孙家坝、笔架山、石门坎3个乡改设为3个办事处。

  三、气候

  镇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季风气候明显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年平均气温16.5。C,最高气温39.4C,最低气温-7.1C,年日照时数1282.2小时,全年积湿高山地区在4600C以下,中部和西部地区在5000C左右。最热月在7月,平均气温27C,最冷月在1月,平均气温6C,全年无霜期282天,高山地区全年无霜期270天左右,丘陵地带285天左右,初降霜一般在12月上旬,终霜日一般在次年2月下旬。镇内士量充沛,年均降雨量在1162毫米左右,降西集中在夏季,占全年雨量的75%,降雨的年际变化大,特别是7月和8月,最多雨量是最小雨量的18倍和39倍。由于地处溶蚀侵蚀灰石沟谷地带,水资源缺乏,农业生产常受干旱的威胁,此外,还受倒春寒、暴雨、冰雹和风灾的危害。

  四、农作物产

  孙家坝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,全镇生活以农业为主,全镇有耕地面积13536亩,主产水稻、玉米、小麦、薯类、烤烟、油菜、畜产品、水果等。1980年以前,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,耕种简单,管理粗放,人均粮食不足350斤,每劳动日值0.07——0.42元不等。1980年实行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除1981100日大旱,秋粮基本绝收外,通过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及良种良法技术推广,粮食产量逐年稳步上升,到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7300吨,人均粮食达800斤,烤烟产量达89.7万斤,生猪出栏16250头,肉类总产量达到1703吨。

  五、民族

  镇内总人口19500余人,有汉、土家、苗、仡佬、布依、蒙古等民族,少数民族比例达51%,土家族约多于苗族,布依族3人、仡佬族2人、蒙古族2人。镇内的少数民族经长久杂居,在服饰、饮食习惯等均已汉化。

  六、市镇建设

  集镇所在地位于孙家坝,有街上村和一个居委会,有幼儿园、小学、初级中学各1所,在校生人数达到2500人,集镇内有个体工商户263户,辐射周边印江新寨、天桥、邵家桥、凉水井等乡镇,场天客流量达到7000——10000人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,集镇面积极小,街道主要有粮管所至沟坎上,十字街(田坝)黄字巷子,总长不足600米。1980年后,随着商业的发展,供销守增溶,卫生院的搬迁,街上至大兴村公路的修建,街道延伸500余米,1994年镇政府组织实施硬化8米宽街道800米,2004年动工修建12米宽,500米长移民新街。

  七、交通

  过去的交通闭塞是阻碍孙家坝发民的大敌,1973年思(南)大(坝场)公路通车,初步给孙家坝人民福音,手扶拖拉机、丰收35型拖拉机逐步由各公社购入,2005年全镇实行公路村村通,通组率达到95%,现镇境内有各种机动车299辆,其中客运中巴车6辆,农用运输车56车,运输业发展迅速。

  八、人民生活

    1980年以前,群众的生产劳动是以生产队为单位,年人均粮食不足350斤,币不足50元,群众吃饭以玉米、红薯、小麦为主,肉食上因生猪实行购五留五政策,70%左右的群众一年中很难吃上几次肉,难以解决温饱。房屋居住简陋,家具少而传统化,冬天想暖垫谷草,“在转一响”在群众中亦为一场梦。1980年普遍推行农村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调动了群众的劳动生产积极性,再因1981100日大旱,秋粮绝收,饥饿怕了,从1981年秋,以生产自救入手,在责任地上精耕细作,粮食产量逐年增加,牲畜饲养量逐年增加,居住环境逐年改善,到1985年,除弱势群体家庭外彩电、洗衣机进入寻常家庭不再是梦,一般家庭子女结婚陪嫁洗衣机、彩电、乃至冰箱已成自然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